
为深化教学改革,赋能教师成长,2025年8月29日,赵屯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双新”领航项目化学习设计创意工作坊教师全员培训。本次培训聚焦项目化学习,特邀项目化学习讲师团,助力教师掌握项目化教学方法,推动“双新”理念高效落地课堂,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非”常毕业礼
《“非”常毕业礼》邀请项目化学习指导老师朱恺丞主讲,学校语文组、英语组全体教师参与。
活动伊始,朱老师组织在座教师组建团队,为自己的团队取一个与“毕业季”相关的组名。朱老师通过“毕业季”主题视频引发老师们的思考,深入浅出向老师们阐明——驱动性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团队要通过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和支持学生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个性化方式展现学习的相关成果。
过程中,各小组借助驱动性问题生成卡片,开展讨论,形成属于自己的驱动性问题。在拆解驱动性问题环节,朱老师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讲解了如何将问题拆解成并列或递进的子问题,让复杂问题变得清晰易懂。围绕分解出的子问题,朱老师引入“设计决策五边形”,指导老师们进行课堂设计,并强调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重要性。
朱老师表示,设计项目化学习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课堂环节(支持性活动)和学习支架(支持性工具),他还深入区分了低阶与高阶认知策略,帮助老师们清晰把握优质活动设计的特征。各组老师迅速开始讨论与协作,设计了单个子问题下的课堂环节,明确了要使用的学习支架,预设了学生在该子问题下可能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各组代表与大家分享组内老师们的设想、探讨子问题的实施路径。
最后,朱老师指出,出项是学生将自己或团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清晰、鲜明地呈现给观众。出项的主体是学生。它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流程,更是一次主动参与、规划全程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井盖不简单
《井盖不简单》由项目化学习指导老师袁丽婷主讲,学校数学组、综合组全体教师参与。
活动伊始,袁老师以“你注意过街上的井盖吗?”为切入点,激起老师们的探究兴趣。通过小组协作,老师们化身“井盖调查员”,在问题风暴中提出跨学科探究方向,看似平凡的井盖,瞬间成为多学科融合的鲜活载体。
袁老师强调,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驱动型问题的设计。驱动性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团队通过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持续探究、创造性解决问题,并以个性化方式展现学习成果。通过“问题生成器”这一工具卡片,各组教师提炼出了真实、有挑战的驱动性问题。
确定驱动性问题后,拆解问题成为关键。袁老师结合 “井盖不简单” 的具体案例,详细剖析如何将复杂的驱动性问题拆解成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子问题。在她的引导下,老师们学会从井盖的设计、功能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让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条理清晰。
在设计过程中,老师们明确了问题拆解要契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设计要为学生探究提供有力支持的原则。袁老师还细致区分了低阶与高阶认知策略,让老师们清晰把握优质活动设计的特征。随后,各组老师迅速行动,围绕单个子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紧密协作。他们精心设计课堂环节,选择合适的学习支架,并预设学生在该子问题探究过程中可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最后,袁老师强调了出项的重要性,她充满巧思的出项设计,让在座教师看到,当学习走出课本、对接真实世界时,学生们能迸发出无限大的创造力。
后续,赵屯小学将继续推动教师将项目化学习设计方法融入日常教学,让“双新”理念真正扎根课堂,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搭建更坚实的平台,持续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